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节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2

    我和蒋大哥是在飞机上认识的。去年我出差,从广州乘飞机回南京的时候,碰巧和蒋大哥坐在一起。飞机晚点,下半夜才到南京。蒋大哥当晚回不了老家盐城,和我一起住进了我们院在南京的招待所。第二天分手的时候,蒋大哥说了"欢迎来深圳"这样的话。难道就凭这句客气话,我就去找他?

    我此时站在深南大道统建楼对面的马路边。由于这次来深圳就做好了不回去的准备,所以带了很多行李,明显行动不便,看上去多少有些像傻瓜。

    我决定先吃饭。就在路边买了份盒饭。一边像老母鸡护小鸡一样护着自己的行李,一边吃饭。边吃边想。等盒饭吃完了,我也想好了。想着既然火车上那位仁兄都算好了我在关键时刻有贵人相助,不如就再试一下。

    那天在来的火车上,我并没有睡好。刚刚开始迷糊,就被一阵叫卖声吵醒。

    "哎,看了看了,请看一个宾馆女服务员的自白。"

    我一听就知道是骗人的。上次出差,好像也是这个人,或者是一个与他差不多的人,也是这样喊:"哎,看了看了,看江青为什么自杀,看陈冲为什么一定要嫁给黑人。"我当时抵不住诱惑,买了一本,但从头看到尾,也没看到陈冲为什么一定要嫁给黑人,退杂志是不可能的,火车早跑几百里了。

    "骗人的。"对铺的汉子说。

    我点点头,表示赞同。

    "这位同志你是工程师吧?"汉子继续说。

    我本来并不打算和汉子多说话的,但是听对方这么一说,不免有些好奇。心想,他怎么一口就说我是工程师呢?而不说我是军人或警察?其实从外表上看,我更像军人或警察。

    我没戴眼镜,没有一点知识分子的外在特征,想当年找对象时,就因为自己一点不像知识分子,还被一个崇拜陈景润的女孩当面拒绝过。我清楚地记得,女孩忿忿不平地对介绍人说:"哼!还说是知识分子呢,别骗我了,你以为我傻?他要是知识分子为什么不戴眼镜?"

    我今天仍然没有戴眼镜,这位仁兄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我是工程师,并且不说我是医生或教师呢?神了。

    "何以见得?"我问。

    "跑得多了,看人总有个八九不离十。"中年汉子很自信。

    "那你能不能再看具体点?"我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

    中年汉子认认真真地打量了我一番,说:"你应该是研究所的。"

    我心里不得不承认他确实会看相,因为我确实是设计院的,并且我们设计院为了紧跟形势,去年已经正式由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院更名为冶金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虽然只加了两个字,对我们个人来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听起来大多了,尤其是现在,这位中年汉子说我是研究所的,与研究院几乎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再仔细一想,应该说中年汉子说的完全正确,我确实是研究所的。以前我们是设计院情报室,自从设计院改成设计研究院之后,情报室也水涨船高,从室升格为所,所以,我现在的完整身份应该是设计研究院情报研究所的工程师,一点没错!

    "你真会看相?"我问。态度也明显变得友好起来。

    中年汉子笑了,没说会,也没说不会。

    "能不能替我看看?"我进一步要求道。其实我是不信这些东西的,但人在面临一个重大决策时往往会宁可信一点,就当是参考一下吧,况且这位老兄能看得这么准。

    "你要看什么呢?"汉子问。

    "看看我这次出去运气怎么样?"我实话实说,就像是当时的病人对当时的医生。

    中年汉子又认认真真看了看我,再让我伸出左手,里外翻看了半天。中年汉子在这样做的时候,就引起上面几个铺位的旅客们的好奇,这些人完全放下自己正在做的一切,纷纷用身体或眼神向中年汉子靠过来。中年汉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也就更加卖力起来,仿佛正在做一项伟大的测试,而我就是实验品,但我是完全自愿的,没人强迫。

    "你这次旅途很长啊。"中年汉子说。

    "是,是,是很长。"我说。不完全是配合中年汉子,而是确实预感到这次旅行道路漫长。

    "你运气不错,"中年汉子说,"每每在关键时刻总有贵人相助。"

    "对,对,对。"我说。

    "贵人相助"这句话我是听过的。前几年看过一个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中就有这句话。从我已经走过的这些年来看,确实是每每在关键时刻总有人帮我。就说这次南下吧,我人还没动,那边至少已经有两条半路子在等我了。除了前面说过的章一民和周正平之外,另外的半条就是蒋大哥。虽说这种萍水相逢的关系并不可靠,但算作半条路是可以的,危难时刻好过没有。

    "但是你此次旅行如果单纯是为了求财,我劝你别抱太大希望。"中年汉子给我泼了一瓢凉水。

    "为什么?"我有点急了。

    也由不得我不急,不是为了钱我离开设计院干什么?说实话,我想来深圳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钱。前面说了,我在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工作,不仅我在设计院工作,我老婆也在设计院工作,夫妻俩一个单位,我在情报所,老婆在自控所。包括复用二底图在内,老婆一年差不多出三百张甲a图纸,相当能战斗了。而我当时已经是"高产作家"。情报室规定每人每年的编写或翻译量为六万字,我实打实要完成几十万字。就这样,夫妻俩合起来还是"二百五",我每月工资125元,老婆也是,加起来正好250。"二百五"在我们那里是骂人的话,不吉利,但如果是我一个人能拿这个不吉利数,我也不会这么急着"下海"了。

    当时我那个小家庭是四个人生活。除了夫妻二人外,还有儿子和保姆。保姆除了吃喝穿用外,每月还要领工资。刚开始是45,后来涨到50,当时对我来说是笔不小的开销。穷则思变,首先想到的是"靠文吃文",投稿,几乎每月都有一两篇文稿见刊,至今我的家中还保留几十本钢铁、耐火材料、工业炉及安徽、江苏、湖南等省的某某冶金杂志,上面都有我的"大作"。后来觉得投稿不过瘾了,干脆写书,日以继夜地干了3个月,每天7页稿纸,我写老婆抄,用标准的绘图仿宋体抄7页,老婆也不比我轻松多少。拿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从银行汇过来的2000多元稿费,我们夫妻二人加上儿子和保姆,将钱摊了满满一地,充分享受一把电影"百万英镑"中亨利亚当的喜悦。但这种事不是常有的,要想彻底改变经济状况,唯有"下海"。

    "不过你也不用担心,你是马命,总是要跑的,不跑反而会把你憋死,迟跑不如早跑。"中年汉子说。

    听了这最后一番话,我如坠入云里雾里,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发现几乎所有看相的算命的都这样,一是从来都不把话说死,总是留有余地;二是同一番话能有多种解释。现在想想,看相算命的其实和当前的股评人士差不多,怎么听都有道理,什么结果他都不算错。但那时候我管不了那么多了,反正是决心已下,开弓没有回头箭,一直往前走吧,走一步算一步,车到山前必有路。而我现在的"路"就是蒋大哥这半条路。

    3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蒋大哥打过去一个电话。想着反正已经被拒绝两次了,再多一次也无妨。我暗示自己相信那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