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062章 援黄石感控专家程科萍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除了幸运被救治成功的何先生之外,还有更多患者被这群共和国的英雄们挽救了回来。

    作为首批江苏援黄石医疗队队员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丁一针”丁明博士,冒着被气溶胶传播感染的风险,一次次地为危重患者救治。这里提到的是一位危重症患者,他不仅为其实施了气管镜检查,并为其进行了肺泡灌洗治疗。患者张某今年57岁,两个月前不幸确诊为新冠肺炎,随着病情的快速进展,很快就送到重症监护室。据黄石市中医医院重症医疗组组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李卿副主任医师介绍,患者病情很重,为了能够让他的肺张开,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每天给他做俯卧位通气,但效果并不好。

    黄石市中医医院重症护理组组长、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李晓青更是说:“可以说,这一个多月来我们尝试了各种治疗,也上了ECMO,希望能把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3月22日上午,“丁一针”接到紧急任务,要为黄石市中医医院这位危重症患者做气管镜。

    开放气道就会发生气溶胶传播感染的风险,可此时的“丁一针”没有半分犹豫,因为这就是他该去的战场。

    穿好防护服,戴上正压通风头套,一切防护准备工作就绪后,“丁一针”跟战友们一起来到病人床边。

    在气管镜下,“丁一针”看到患者气道里有脓性分泌物。

    为了让患者气道恢复通畅,“丁一针”在李卿的协助下,为患者进行了肺泡灌洗,并调整了气管插管位置。

    整个检查和治疗过程持续了20分钟左右。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能放弃!希望病人能早日脱离呼吸机!”

    自2月11日到黄石驰援以来,“丁一针”和他的战友们就一刻没有停歇。

    他还向我特别展示了自己的日记。

    那是他来到黄石的第七天。

    这里的医护很热情,昨天吃午饭时,负责生活保障的严老师,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盒饭,还有水果、酸奶,还不停地问我们够不够?合不合口味?真的是受宠若惊啊!今天早晨,病房负责人邵主任热烈欢迎我们。

    “丁一针”所在的是普通病房,已按照江苏流程进行改造,使得分区更合理,有效的减少医护人员的感染。

    当时病房收治了33个患者,其中3个病重患者。

    医护人员共有20人,医生9人,护士11人。

    医生中有两人来自江苏,分别是“丁一针”和南通的一位感染科医生。

    某天上午他第一次进隔离病房。

    由于他“体积”有点大,身高179cm,体重85公斤,穿脱防护服很费劲。

    好在这里的护士美眉很给力,一直协助他完成。

    “丁一针”为患者采咽拭子是拿手绝活。

    某天上午他为两位患者采了咽拭子,其中一位患者是个年轻女孩,她全家不幸都染上了新冠肺炎。

    他来之前,心想新冠肺炎就如同雾霾一样笼罩着患者的心,但来到这里才发现患者情绪很稳定,也很乐观。

    除了咽拭子,“丁一针”还戴三层手套为患者做血气检查。

    在他的建议下,完成了8楼病区第一次血气检查。

    虽然这项检查在呼吸科和ICU属于常规检查,但是由于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都是临时抽调组成,没有呼吸和危重症的专科医生,因此血气检查一直被搁置着。

    病房里有3个患者病情较重,其中两个都有脉氧下降。

    为了进一步掌握患者氧和情况,准确把握病情轻重,结合影像学表现,做好患者的分流管理,所以他建议给重症患者做血气检查。

    一个患者从准备到完成大概3到5分钟,戴着三层手套,操作时难免有点影响手感。

    但好在运气不错,很快,3个患者都顺利、快速完成了检查。

    见到陆陆续续有病人痊愈出院,也没有新病人收进来,他说感到春天就快来了。

    事实也是如此,事后证实湖北黄石一线的病患救治与疫情防控做得非常好。这其中,驰援而来的江苏与全国医疗专家密不可分,与幕后英雄密不可分。

    疫情面前,白衣战士冲向湖北一线治病救人,那谁又来护他们周全呢?

    有一群人默默付出,是驰援一线的幕后英雄他们就是感控专家。

    2月11日晚,江苏援黄石医疗队感控组组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程科萍抵达湖北黄石。

    2月19日晚11点半,程科萍还在伏案整理白天调研医院需整改的问题。“污染区护士防护意识欠缺,防护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