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加上一点联想和历史关系的话,仿佛还有那么点靠在一起的感觉。
就说那箱子里的基因武器是怎么来的?胡子觉得,这跟苏联接收德国的那批科学家有不少的关系。
而能研究这种武器的科学家,要说他们不是最铁杆的纳粹,也没人相信。
而救世军的小队,用上了这种几乎不可能从实验室流出来,就算是试用,也是交给军方试用的精密武器。
这里面的联系,可是耐人寻味了。
具体是什么联系,胡子觉得,还是把这个东西直白的写到报告上比较好。到时候自然会有人联系到箱子里的东西,从而想到他和疤脸所想到的内容。
既然想到了,就自然有相应的处理办法。
他干脆拿过一张纸来,把那支枪的说明和子弹旁边的说明,重新写了一遍。
子弹的说明,额外写明白了弹头上的涂层问题。具体到涂层是使用什么东西制作的,那得需要国内的大型实验室来分析。这边没这个能力,也没这个条件。
搞完了这些,接着就得说说那枚李强注意到的,有点显得涨肚的.45弹壳了。
它也是疤脸在同一个地方找到的。并且疤脸很清楚的记得,那弹壳不是一个两个,而是落在地上一大片,显然不是手枪能干出来的事。
说实话,这种增加了装药,在国外称为+P弹的子弹,如果在手枪上打上上百发,那这个人的手腕基本,就得跟筷子说上几个星期的拜拜了。
没别的理由,无非是后座力太大了而已。
并且这种子弹的弹壳,是不可回收重新填装的。就算是有人有闲心把它都捡起来,那也是论斤称好了卖废品的命。
通过这个弹壳来判断,对方使用的,又是一种他们没有见过的新型武器。
因为现今社会使用.45口径弹药的自动武器确实不多,主要还是因为这种子弹的威力太大。
放在手枪上固然能起到一发入魂,停止力和杀伤力都足够大,起到一枪放倒一个成年人的作用。
可是放在*上就有点威力过剩了。毕竟这种大装药的子弹带来的其中一个弊端,就是后座力太大,从而导致枪口难控制。
要是放在二战的时候,用芝加哥打字机还能理解。
不就是要近距离的超强火力么,.45绝对能满足这个需求。
可是现代社会能使用*的,要么就是近距离作战的特种部队,要么就是特警。
这两个机构虽然都在追求一发制敌,但也在考虑武器威力过剩的弊端。
毕竟室内作战,有时候,会突然有敌人出现在队友和枪手中间。那么一枪打过去,万一打穿了敌人,再顺便把队友干掉怎么办?
追求威力和威力过剩,就是天平的两端。
无论是哪国都在考虑威力不足的问题。所以会开发出短管突击步枪,也就是CQB型号。
而面对步枪弹的威力问题,又衍生出了天平的另一端。
他们也在担心子弹威力够了,那么打穿了目标或者建筑物伤到自己人怎么办?
美国人的做法是,再开发一种特殊的近距离弹药。要求弹药在不穿透人体目标的情况下,还能穿透一般的软质防弹衣,以及保留足够的杀伤力。
财大气粗的美国人能开发专用弹药,而苏联人,则干脆给自己的5.45口径新型步枪弹上用了铅芯倒装弹。
倒装的铅芯能保证飞行的稳定,而且在命中软目标后会骤然失去飞行姿态,变成横滚等不稳定的翻滚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阿富汗那帮人总在骂,苏联人使用了毒子弹。
小小一颗子弹,打上去,飞出来是一个碗大的窟窿不说,进去和出来的孔,都不在一条正常的延伸线上。
当然这里面还有另一个选择,那就是使用露铅弹。
这种弹头会在命中目标后,让内部的铅芯喷出来,在弹头外面形成一个蘑菇,或者是莲花形的最终形态,从而把子弹携带的所有动能都释放给目标。
这也就是俗说的达姆弹的原理,也是现在美国民用子弹里的空尖弹的原理。
可这玩意,也就是美国人敢在民用和狩猎市场上投入了,国际公约上,这种弹头是不准使用在军事用途上的。
所以偷偷用着还行,偷换概念也行,但唯独不准用开尖弹和铅芯外露的弹头。
什么?你说*射出来的铅丸子?
都说了,那是*。
使用最广的12号子弹,虽然有塑料壳和纸壳,以及金属壳等好几种区分,但人家的弹丸是被封装在弹壳里面的。既没露出来,也没开尖。
所以综上所诉,这种威力极大的.45子弹,可能也只有美国人能开发出相应配套的*了。
至于大威力子弹对*内部结构造成的冲击损伤?
美国爸爸财大气粗,差这么一点么?大不了把报废期改成一半,换的勤快点总行了吧?
这就有点扑朔迷离了。一会美国人的玩意,一会德国人的玩意,感觉跟开了一场欧系武器博览会一般。
要是再来个英国的和法国的,基本就齐活了。
而且也给那帮人的身份外面,套上了一个不透明的罩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