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孟谦在内心自洽的,自己推荐的又不是一刀切的内容管理。
但实名制的提出和实名制的实现是两回事,2001年想要实现实名制是不可能的,李志飞等人不断提出的技术问题,他们知道,从后世来的孟谦比他们更知道,到2019年都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网实名制呢。
但是有一件事情,李志飞等人自己作为企业家,却在这个时候好像没有看明白。
那就是光你们知道技术有问题么?光孟谦知道技术有问题么?国家,难道不知道么?
90年代华夏刚要引入互联网的时候,华夏互联网发展出来过一段纠结期,这也是当年瀛海威想要去插足更底层的网络搭建的原因。
因为从国外的互联网发展来看,暴力,低俗,犯罪,一大堆问题出现在了互联网上,国家看到了,国家是担心的。
所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国家一直都很想让这个事情尽可能规范一点。
但像更多李志飞这样的企业家反而是不希望规范,因为越乱他们越能赚钱,国家也一直在听大家的意见,也知道技术有问题,所以,有些东西只能先放一放。
但关键问题是,在内心深处,国家是希望互联网可以更规范的。
而孟谦,抓的就是这个点,就像他一直跟员工说的,不要提出问题,公司难道不知道问题在哪么,公司需要的是解决方案。
但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又不属于雇佣关系,他们不能直接去下命令要求企业解决问题,只能是不断的交流,去引导,去根据大家的反馈进行实际的调整。
可他们希望有人能告诉他们,可以,这个市场可以规范,或者说有办法规范,他们期待的是这个东西。
甚至说句可能很多人听不进去的话,为什么国家有时候喜欢一刀切,因为在某些特定环境和特定需求下,找不到不一刀切的办法啊...
这个东西,李志飞等人也许是看明白了装糊涂,也许就是真的没看明白,但反正,孟谦看明白了,而且,他要借一借这双赢的机会。
所谓双赢,国家赢在能在互联网相对更纯粹,数据量更少的年代尽早在一些基础规范上做好基础搭建,以后或许也就可以少一点一刀切的情况出现了。
毕竟很多东西就是一个风气,就像流量风气一样,如果从一开始就多一点基础规范,或许就不会滋长成那个样子了,但等滋长起来了再想管,就难了,搞不好就出现一刀切了。
而孟谦的赢则在于,他需要官府订单,他需要官府资源...
抓住了官府心理的他,有技术能力的他,就可以借助这个机会。
在这个软件发展没怎么起来的年代,官府对外招标的软件大项目非常稀少,孟谦需要主动寻找机会。
当他明白自己在电脑上的对手是联想而不是IBM的时候,他就明白,自己需要去争取什么了。
不管大风科创如何发展壮大,如果始终只是在私企之间转悠的话,是做不“大”的。
...
国资下面有不少自己的技术团队,所以当看到孟谦充分准备的技术展示之后,想要吸引对方的目光还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
然而这并不能在当天得出什么实际结果,工信部对孟谦的技术以及大风科创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赞美,但至于下一步合作的事情,并没有怎么提及。
只说后面会有更进一步的沟通。
而在离开工信部的时候,领导突然看似不在意道,“孟总,大风科创最近估值是不是50亿?”
“嗯,听说是,我其实也没太去了解。”
“怎么,孟总现在完全没有考虑注资的事情么?”
“嗯...暂时,没找到合适的资方。”孟谦敏感的含糊了说词。
“如果孟总哪天有需要的话,我们可以帮你推荐一下。”
“好啊,谢谢领导。”
离开工信部之后,孟谦心中翻滚,反反复复嚼着领导说的话,带着疑惑,他决定去瀛海威请教一下张树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