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山海关外有我家电台征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叫临闾关。

    山海关,山海相连,是古今军事要地,因其倚山连海得名山海关,更因其险峻和重要被誉为“天下第一关”明代进士兼书法家萧显所书的五个大字,至今仍高挂在城楼上。这座城楼是山海关城的东门,又叫“镇东楼”系箭楼格式,城台高12米、楼高13。7米共分二层。如果登上“天下第一关”的城楼,你南望渤海,渤海烟波浩渺;北眺长城,长城壁垒森严,大有身临古战场之感,令你豪气顿生,雄心万丈。

    山海关段的长城,因山势而建,故有西高东低之势,但关城却是平正的,由于受两翼顺山势绵延长城的视觉影响,面对城楼,总有倾斜的感觉。萧显的牌匾便增添了二大特色,其匾长5米多、高1。5米,每个字都是1米有余,其大自不待言;它从东向西逐渐增大,在笔划的处理上,把第一的“第”字改写成草字头的“苐”使笔划减少视觉上的分量减轻,让繁体的关(関)字笔划凝重粗壮有力,牢牢地压住似乎将要翘起的城楼西端。字为楷体,笔力遒劲雄厚,与城楼规格浑然一体,给人以大关雄壮平稳感,堪称古今巨作。第二个特色是牌匾无题无款,仅有五个大字。目的就是使人看起城楼来平稳庄重。牌匾上虽无名,后人却把萧显牢牢地记在心里,他与山海关同在。

    7月8日,近五十岁的我游历山海关,不由得感慨万端。我曾二次往返山海关。第一次是在1966年3月,十一岁的我随父亲的工作调动从沈阳迁居成都。返回时是在1971年9月,迁居吉林。这是一个往返,时隔五年。此番旅游是第二次往返,时隔三日。

    我的祖籍在辽宁的绥中县永安乡。航天英雄杨利伟是绥中人氏,他成了绥中的名片绥中的英雄,使默默无闻的绥中引起世人的瞩目。永安乡的一条山沟,是以家族的姓氏命名的叫金家沟。如今离开那里半个多世纪了,但名称依旧。由于眷恋着关外的山水关外的家,东北人在成都的心思总放不下。一个偶然的机会来临时,尽管是一个小山沟一个不通火车的县城,父亲还是毅然决然地留下不愿意走的姐姐,率家由大都市奔向了关外,穿越辽宁,进入吉林地界。虽未回到起点,可心上得到了安慰,感到是走出了山海关,回到了东北。

    有首歌唱到:“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大豆高粱”在民族危难的时节,一首歌凝聚了千千万万人的心。如今再唱,仍会感到其中浓厚的思乡情结和隽永的关东情。现在被唱响的是另一首歌,叫作“美丽的松花湖”歌词优美歌声悠扬,美好的旋律唱出今天的好生活好时光。松花江上有三座梯级水电站,即白山、红石和丰满。其中的二座在我的县城境内,它们兴建于七十年代后期,是中国人自己修建的,而丰满水电站则是在建国前就存在了。三座电站形成了三个区域湖泊,是极好的旅游去处,湖中的鲤鱼颇负盛名,清冽的湖水仿佛来自天外,清澈见底,纤尘不染。

    中华民族讲究叶落归根,无论是在海外还是在他乡,寻根的情愫代代滋生。这是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在某地的生活饮食方式,形成了人的性情气质和思想底蕴。生活习惯随年龄的增长而弥重,更难于改变,于是衍化成浓浓的思乡情、寻根愿。我如今生活在长白山脚下松花江畔,我的父亲静静地长眠在黑土地下,我的孩子诞生在辉发河边。青松白桦挺起关外汉子的硬脊梁,松花江水滋润黑土地浓郁的民俗情,冒烟雪刮起关东人豪爽率真的大嗓门,二人转唱出浑厚朴素酣畅淋漓的东北风。

    1931年,是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