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何处是故里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这里,即便是我年少时代极力想逃离的地方,但当我看到那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地名时,还是觉得亲切和兴奋。

    这里,有一种温暖是不离不弃的陪伴;有一种记忆是深入骨髓的眷恋。我甚至想大声的告诉身边那些来来往往的陌生人,这就是我的故里!

    尽管,地理上的故里已经远去;但异化的故里却在倔强的活着。

    一、

    老屋。

    一条青春街走进去,不经意间转身,一堵老旧的石板提醒了我,这地方不就是我家老屋的旧址吗?

    不由自主走近。一种情怀,一种声音,一种画面,油然而至。

    虽然,在四十多年前,我就窥视到你的不堪,但至今还是忍不住一直把你想念。

    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让我久久不能忘却;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让我深深的记忆着;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让我静静的不忍离去。

    那是因为这里有我深爱的人和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它唤醒了我记忆中最温存的那部分曾经。

    记忆中,老屋所处的地方叫糜家道地。老屋很小,只有20个平方,显得矮小而破旧;老屋,很不起眼,甚至有点丑陋。然后,这矮小丑陋的老屋,却似温馨的港湾。

    我生命中的许多时光是和老屋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是童年。自打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风风雨雨几十年,老屋给我遮过风,挡过雨,我是从老屋的屋檐下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

    孩提时代,虽然生活艰苦,但老屋带给我的始终有一种深厚的亲情感和归属感。每当夜晚来临,煤油灯如豆的灯火处于老屋室内时,它足以将四壁之内的小小空间照耀得一片温馨,我也常常在如豆的灯火下写字做作业,记得七十年代初我发表在浙报上的第一篇小作文就是在老屋内煤油灯下完成的作业。

    老屋是我和弟弟嬉戏玩耍的最好场所。不管在乍暖还寒的早春,还是骄阳似火的酷暑;不管在天高云淡的金秋,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我们兄弟几个在老屋里上演了一出出童年闹剧,倾情挥洒着无忧无虑的时光。

    老屋里最热闹的一天莫过是大年夜。小时候的冬天,老屋外寒风呼啸,夜色苍茫,屋内灯光昏暗,餐桌上年夜饭的菜肴也少得可怜,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和和睦睦吃团圆饭,虽清苦寒酸,但亲情流淌,依然春意融融。

    老屋也是牵系亲情的风筝线。随着我们兄弟几个一一长大成人,逐个参加工作,像放飞的风筝一样远离了老屋,而老屋里那满溢的母爱却如维系我们的那条风筝线,一头是思念的温情,另一头是热切的期待。

    随着小城经济的逐渐发展,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拆老屋、盖新房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旧去新来,残年老屋也自然越来越少,我家的老屋也自然被城市化所吞没。

    如今,老屋已荡然无存,眼前矗立了一幢幢的大楼。记忆里的老屋,也只能在眼前寻找些痕迹。

    许多熟稔的背影,从这走出去后,就永远淡化在岁月的尘烟里了。却如静止的历史还在,曾经的人已不在。

    或许他们早已化作二氧化碳和水,化合成故居地上的一片绿草。

    岁岁枯荣,寂静无言。

    二、

    母亲的身影。

    老屋之所以那么让我依恋,是因为那里有母亲的身影。就是在这间老屋中,母亲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撑起了家庭,把我们抚养成人。

    说起母亲,她今年七十有六了。母亲不认识字,连自己的名字也不知道怎样写,更谈不上学问,但她的身上却有着传统女性的优点:勤劳、善良、宽容、俭朴、自强。

    细细回想,时间定格在四十多年之前,那时母亲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母亲是善良的。我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母亲给我们的呵护。印象中母亲不会豪言壮语,但无论是轻声细语的叮咛、意味深长的教诲、默默无言的呵护,还是体贴入微的挚爱,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温馨的慰藉。

    母亲是宽容的。我看见一个慈祥的身影,那是母亲给我们的包容。印象中小时候我们兄弟仨不懂事,经常会让母亲淘气,但不管我们做错了什么,母亲都还是一样爱我们。正是母亲的宽容,一次次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坚定了改掉毛病的决心,健康地成长。

    母亲是俭朴的。我看见一个瘦弱的身影,那是母亲无私的缩影。记得小时候,母亲自己总是省吃俭用,对我们却显得落落大方。每当有好吃的东西,母亲总要让给我们吃,而当我们不肯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