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
林轩到这里来多次,也曾浏览过书架,但对那些古梵文誊写而成的经卷几乎看不懂,一句也读不下来。
按照位置来推断,他记得那本册子的名字翻译为汉语应该是《极物之国》。多吉措姆曾说过,那册子里讲的是一个古代西藏存在过的国家,比世人皆知的香巴拉之国更久远。那国家的名字由极长的古梵文组成,音节晦涩,所以,极物寺僧人平时便直呼它的汉语名字。
多吉措姆曾说:“这本册子是完全游离于藏传佛教典籍之外的一本书,仅在本寺有一本,别的地方根本没有,而且印度、尼泊尔、泰国等地最古老佛寺的书籍名录中也未提到。按照书中文字来解释,所谓‘极物之国’,是指在那个国度里,人类一切的事与物全都发展到极致,无法再向前半步,是极限中的极限,即人类极限、地球环境极限、一切的极限。在藏传佛教大德看来,‘极物’的境界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不好,只是人类发展的众多阶段中的一个,以现有的人类智慧,根本无法理解‘极物’的意义。”
格桑是个聋哑少女,想必没上过学,也没有太多文字知识,要想读懂一本古梵文册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那么,她在看什么呢?竟然看得那么专注?
林轩不解,但他尊重多吉措姆,所以对方要他怎么做,他总会依言而行。
从他站的角度,只能看见格桑专注阅读的侧脸。忽然间,他发现格桑脸上有了微笑。那是一种极自然、极欢愉的发自内心的笑,纯真圣洁到极致。一看到她的笑,林轩心底便泛起一阵喜悦的浪花,不由自主地被她感染。
“啊……”多吉措姆忽然发出一声长叹,疾步向前,到了格桑侧面,随即说出一长串藏语。
他的语气相当复杂,惶急、惊恐、骇然、讶异——总之,林轩明白,多吉措姆也是因为看到了格桑的笑脸而无比震惊。
格桑抬起头,脸上的笑容消失,愕然看着多吉措姆。
林轩走过去,大声提醒:“大师,她是个聋哑人,无论你说什么,她都听不懂。”
在他看来,格桑能通过读唇语来理解汉语的意思,而藏语的音节太多,口型变化太复杂,格桑不可能读懂。
“不,她不是聋哑人,她一定是读懂了这册子,一定是——”多吉措姆大声反驳,并且迅速伸手,将那册子翻过来,指着封底上的一幅画给林轩看,“看这里,看这里,她一定是读懂了,只有真正读懂这册子,才会像她一样笑!”
册子的封底上,用白描手法画着一双眼睛。
册子的尺寸大概是长三尺、宽两尺,那双眼睛的尺寸将封底占了个满满当当,所以其实际尺寸是人眼真实尺寸的数十倍。左侧那眼中,画着一座美丽的城池,其中有房舍、城楼、宫殿、高塔、街道、花树,街道上的行人服饰全都是藏民装扮。也就是说,那眼睛里画的是一个藏族城市,而其布局,相当于中国大陆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的一个片段。
林轩觉得,任何人看到这幅画,都会联想到《清明上河图》,因为它们呈现的都是城市日常生活场景,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唯一不同之处,前者画的是藏民,而后者则画的是汉民。
另一只眼中的内容则诡异而恐怖,满是披头散发的恶鬼,个个体无完肤,鲜血横流,其背景则阴森可怖,隐约可见张牙舞爪的蛇蝎毒虫正择人而噬。画面一侧,有刀山、油锅之类刑具,一部分肢体残缺者的人类正被青面獠牙的恶鬼折磨,或抛掷于刀山上,或投掷于油锅内。
“地狱,这里画的一定是诡异凄惨的地狱,而那只眼里画的,则是百姓安居乐业的天堂——是了是了,两只眼分别看到不同的景物,正好是说明善与恶、好与坏、天堂与地狱的强烈对比。”林轩反应极快,迅速参悟了封底那幅画的意义。
“这册子在极物寺数百年,本寺最年长上师的师父,曾留下遗言,能够看懂它的,就是救世之主,真正的‘极物之国’的转生者。”多吉措姆的情绪非常激动,喘气越来越粗,额头上的青筋也根根暴跳起来。
林轩松了口气,因为拉昂措湖畔那死士将格桑委托给自己时,点明她脑中有伏藏。多吉措姆是阿里地区有名的掘藏师,如果他肯出手,则自己肩头的担子就可以卸下了。
“恭喜大师,如果格桑是极物寺的有缘人,您正好能发掘她脑中的伏藏,解开所有谜团,岂不是皆大欢喜的事?”林轩笑着说。
多吉措姆并没显露出太多狂喜之色,而是审慎地上下打量着格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