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李斯 | 秦统一进程的间谍史考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以下内容均为摘录他人论文,本来想截图发在书评区,觉得影响广大读者们阅读,这里直接摘给大家。给大家看这篇论文重点是给大家介绍,在秦国攻打六国的过程中,间谍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又因为在古代玩间谍的历史文比较少,很多人会觉得有架空的倾向,代入感不高。但是实际上秦国的间谍网规模之庞大,渗透六国,非常强大可怕。很多时候,网文写破天际也没有真实的历史故事精彩,因为从古代开始,祖先们就是辣么优秀,辣么强大,他们的智慧都凝聚在历史之中。】

    摘要:关东六国为了遏制秦国崛起并延阻其东进战略,曾采取多种方式以求“弱秦”和“间秦”。“间秦”行为达到了部分预期目的,但也促使秦人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并逐渐认识到“用间”在统一进程中的战略重要性。秦人“用间”不惜耗费巨资,往往能够以此奠定胜利于战场之外。“离其君臣之计”的成功为秦人“卒兼天下”奠定了坚实基础,不应忽视“间”者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上智为间”和“用间可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是早期间谍史上值得关注的现象。

    作者简介:李斯(1983—),男,湖南长沙人,历史学博士,湘潭大学碧泉书院历史系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秦汉史与早期出土文献研究。文章原刊:《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

    秦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秦统一的成功原因,学界较多关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考察,“武力”之外的某些因素长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马非白先生在《秦集史·尉缭传》按语中指出:“世但知始皇帝以武力征经营天下。而岂知武力之外,尚有其最毒辣之间谍政策哉![1]“间谍政策”可以成为“武力之外”辅助统一的重要手段,应当是值得重视的历史认识。近年亦有学者从情报战和间谍战等角度予以探讨,部分论断可能仍有进一步斟酌和讨论的空间。(1)探讨“秦”与“六国”之间的间谍活动及其特征,或许能够丰富和增进关于秦统一进程的具体细节以及早期间谍史的认识。

    一、“阴通间使”与“弱秦”“间秦”活动

    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在巡游途中刻石记功,其中特别提到:“六王专倍,贪戾慠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2]261所谓“阴通间使”“内饰诈谋”等语,可以理解为秦人总结统一事业成败得失与经验教训的历史记忆。战国后期,由于秦的实力增长迅速,关东六国针对秦的间谍活动也日趋频繁。派往秦国的使者,其目的并不仅止于完成礼节性的外交任务。“间使”之得名,主要与其身负“间秦”使命有关。《史记·河渠书》记载:

    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2]1408

    郑国以“水工”身份“间说秦”,即秦史上着名的“郑国渠”事件,《史记·李斯列传》又作:“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史记正义》有对于“间秦”的具体解说:“郑国渠首起雍州云阳县西南二十五里,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傍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以溉田。又曰韩苦秦兵,而使水工郑国间秦作注溉渠,令费人工,不东伐也。”[2]2541可见郑国“间说秦”“间秦”的主要动机实为通过修建大型水利设施以消耗秦的国力,进而达到使秦国“不东伐”的战略目的。绵延三百余里的郑国渠确属浩大工程,可以想见所“费”之“人工”数量之巨大。然而,在郑国“为间”的真实意图暴露后,秦人的反应耐人寻味。有学者以为:“秦人对经济的重视、对水利的重视、对实用技术的重视,超越了政治偏见,这体现了秦人具有很强的科学精神、开放意识和宽阔的胸襟。”[3]这一论断具有历史合理性,值得相关研究者重视。

    如果联系“渠就”实际造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的客观效果,可以看到秦文化中注重实际效用的功利主义倾向,这一实用理念也体现在对待别国“间”的处理上。《史记·李斯列传》也提到郑国渠事件:“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2]2541韩人“间秦”事件引发秦国上层统治集团对于“客”的真实身份及其意图的空前争论,竟然导致“一切逐客”的激烈后果。《资治通鉴》将“逐客”之议系于始皇十年(前237):“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4]216所谓“游间”,胡三省注:“谓游说以间秦之君臣。”可以推想,类似韩人郑国以“间说秦”“间秦”为使命的“间”者活动在秦国可能是较为普遍的存在。尽管将“诸侯人来事秦者”一律视为“为其主游间于秦”而实行无差别的“逐客”措施固然可能有些反应过激,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在秦活动的“间”者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影响之深。

    关东六国为了达成合纵反秦之目的,不仅在军事、外交上结为联盟,而且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大量的侦察与间谍活动。特别是与秦为近邻的韩、赵、魏三国,采取了多种方式以求“弱秦”和“间秦”。

    赵国之所以能在战国后期与其抗衡一时,也与一批善用间谍的名将有关。例如,赵奢巧妙利用“秦间”传递假情报,“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2]2445又如,李牧“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故能屡次“击破秦军,南距韩、魏”。[2]2451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将白起趁势进击,韩、赵两国危在旦夕。于是赵国派苏代离间白起与范雎的关系,不仅成功地使秦国暂时罢兵,还使两人互生嫌隙,甚至间接导致了后来白起被赐死。

    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擒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尝攻韩,围郉丘,困上党,上党之民皆反为赵,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赵,北地入燕,东地入齐,南地入韩、魏,则君之所得民亡几何人。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正月,皆罢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2]2335—2336

    苏代能够成功说动秦相应侯范雎,“厚币”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点明“武安君必为三公”并反问“君能为之下乎”则体现以言辞离间的巧妙。故范雎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秦因此撤兵。“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此后,白起因与秦王意见不合,对多次征召都以病推辞。秦王与应侯范雎等商议,决定令其“自裁”。有论者以为白起之死固然有其复杂性,但赵国间谍的离间活动确曾起到重要作用。(2)征诸史实,应当承认这一观点具备一定历史合理性。

    魏国本有“用间”的传统,以“善间”闻名的信陵君曾在边境部署大量军情人员: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魏王释博,欲召大臣谋。公子止王曰:“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复博如故。王恐,心不在博。居顷,复从北方来传言曰:“赵王猎耳,非为寇也。”魏王大惊,曰:“公子何以知之?”公子曰:“臣之客有能探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2]2377

    这里虽然只提到信陵君之“客”能够“探得赵王阴事”,但以其门客数千人的规模推想,秦国内部很有可能也存在其间谍网络。清人朱逢甲《间书》也注意到信陵君“长于用间”:“信陵用客为间,能先知赵猎非寇,倘赵寇非猎,信陵亦必先知也。信陵长于用间,与《孙子》之言英雄所见略同。考《史记》,信陵所着有《魏公子兵法》。其书言用间必精,今《孙子》十三篇传,而《魏公子兵法》不传,可惜也。且信陵善间,而后魏王中秦间,信陵竟以间废,亦可慨也。”[5]15所谓“魏王中秦间,信陵竟以间废”,应当可以理解为秦人仿效其用间方式所取得的具体成果之一。

    二、“离其君臣之计”与秦人“卒兼天下”

    关东六国“间秦”行为达到了部分预期目的,但也促使秦人不断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并逐渐认识到“用间”在统一进程中的战略重要性。面对六国“相聚约从”的强大实力,从《史记·李斯列传》中可以看到秦人不仅限于军事征服的“天下一统”“急就”构想: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幷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2]2540—2541

    所谓“阴遣谋士”体现了“用间”的隐秘性,“厚遗结之”与“利剑刺之”反映了“用间”方式因具体对象和面临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阴谋和暴力竟然也成为竞胜的重要手段之一。《资治通鉴》在引述这段记载之后又总结道:“数年之中,卒兼天下。”[4]218对于秦统一的军事成功,梁启超也写道:“其将王翦王贲蒙骜蒙武蒙恬,皆一时之杰也。行此策十余年,六国尽灭。”[6]45肯定“行此策”与“六国尽灭”的密切联系。

    秦人“用间”不惜耗费巨资,往往能够以此奠定胜利于战场之外。由于秦“间言”的成功,赵王不顾重臣反对,执意派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取代廉颇为将,导致后来长平之战的惨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对此记载较为详细:

    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2]2446

    不仅如此,赵国最后的名将李牧也因秦国间谍散布流言而被杀,赵旋即为秦所灭:“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2]2451《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也记载秦以“间金”贿赂齐国重臣之事:“始,君王后贤,事秦谨,与诸侯信,齐亦东边海上,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于秦,以故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君王后死,后胜相齐,多受秦间金,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为反间,劝王去从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2]1902《战国策·秦策四》亦载秦王派遣顿弱携重金从事间谍活动:“乃资万金,使东游韩、魏,入其将相;北游燕、赵,而杀李牧。齐王入朝,四国毕从,顿子说也。”类似的例子还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后,因秦国间谍散布谣言而被魏王罢黜之事:

    秦王患之,乃行金万斤于魏,求晋鄙客,令毁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为魏将,诸侯将皆属,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