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嵌理壁岩,有的嵌入墙内,有的虽与墙面脱离,但效果与前者同,均以粉墙为背景,犹如一幅写意山水画。正如《园冶》所云:“藉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
以上两种均适用于规模较小的庭园空间,而对于某些较大的庭园空间来讲,则喜用大规模堆山叠石。山石多峰岩嶙峋,沟壑纵横,脉络分明,深得山林野趣。
山石除可以作为景观的主题点缀空间外,通常可借山石把单一的大空间分隔成若干较小的空间,被分隔的空间多相互连绵、延伸、渗透,而不流于空旷、单调。而且山石尚可起遮挡视线和围合空间的作用。甚至利用山石还可以堆叠成各种形式的蹬道,这也是古典园林中富有情趣的一种创造。
和山石一样。水也是构成园林的基本要素之一。园林用水,从布局上可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形式;从情态上则有动有静。集中而静的水多用于中小型庭院,其特点是:整个园林以水池为中心,沿水池四周环列建筑,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内聚的格局。采用这种布局形式可使有限空间具有开朗的感觉。而对于大中型庭院,虽然也是集中用水,但水池偏处于庭院的一侧,这样可腾出大块面积供堆山叠石,形成山水环抱的格局。和集中用水相对的是分散用水,其特点是: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互相连通的若干小块。至于水池的形状绝大多数呈不规划的形式以再现自然水景。
在园林中。涓涓溪流是对自然界溪流的艺术摹写。它一般忌宽而求窄,忌直而求曲,此外还应该宽窄对比,求得变化。产生忽开忽合、时收时放的节奏感。特别是与山石结合。更能营造深邃藏幽的情趣。
张天元眼前的这个设计图。应该是属于江南的园林风格,他曾经在上浦的时候,去豫园玩过。而这个设计图的大部分设计特点,和豫园是非常相似的,只是为了更适合北方的气候,所以在一些地方进行了改变,甚至是重新设计,使得园林在帝都也可以做到因地制宜。
豫园位于上浦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它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豫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系潘氏私园。
里面的建筑大小有四十余处,设计精巧、布局细腻,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明代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豫园为“全国四大文化市场”之一,与帝都潘家园、琉璃厂、南京夫子庙齐名。
李阿姨在设计新的园林的时候,参照了豫园的一些特点,吸收了其长处,从设计图上来看,绝对可以体现出设计轻巧、布局精细的特点。
如今南北方的建筑是越来越接近了,风格也没有那么大的区别了,聂震喜欢的就是这种类型的园林,当初聂震还告诉过张天元,最好是把豫园让他住,那比四合院舒服多了,再说了,他那别墅所在的地方,气候虽然比不上南方,可是环境还是相当好的,绝对堪比豫园了。
当然了,豫园的独特之处还在于散布于豫园的许多砖雕、石雕、泥塑、木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十分精致。《神仙图》、《八仙过海》、《广寒宫》、《郭子仪上寿图》、《梅妻鹤子》、《上京赶考》、《连中三元》等极具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豫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从建园时即和书画结缘。明代著名书画家王稚登、董其昌、王世贞、莫是龙等就曾在豫园赋诗题额、挥毫作画。宣统元年,高邕、杨逸、钱慧安、吴昌硕、王一亭等在得月楼发起组织的“豫园书画善会”成了海上画派的滥觞。经过多年积累,豫园现珍藏书画、家具、陶瓷等珍贵文物数千件。
另外,该园的绿化布局合理,植物配置得当,层次分明,其特点是古树名木多、大盆景多、摆花多。全园共有乔灌木670余株,常绿和落叶树约各占一半。古树名木有27株,其中百年以上20株,200年以上5株,300年以上2株。在万花楼前的一株古银杏已有430余年树龄,树高26米,冠幅米,直立如巨人。
为什么要说豫园呢,那是因为李阿姨和林春娥在设计聂震的园林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些,不管是砖雕、石雕等等,都要融入其中,而绿化自然也要做到最好,这是聂震的一个梦,也是李阿姨和林春娥林工的一个梦啊。
当然,支持这个梦,就需要大量的金钱,在这一点上,聂震自然不是问题,聂震说了,钱肯定不是问题,关键那地皮是属于他的,不用买地皮的话,这就算是省了一大笔钱了,接下来的事儿,只要交给李阿姨、林春娥,以及铁瑞生三个人,那就完全不是问题了。(未完待续……)
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m.bixiabook.com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