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55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古人可否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为的就是防止蒙古人齐心协力一起对抗明军。

    朱棣采纳了杨容的建议,即刻下旨。

    但是在这次御驾亲征班师回朝的途中,朱棣去世。

    杨容非常清楚如果处理不好的话,朱高炽很难平安登基称帝,毕竟朱高煦(朱高炽的二弟)一直对皇位虎视眈眈。

    所以杨容与金幼孜秘商,暂且秘不发丧,先由杨容带着少监海寿秘密回京,向朱高炽报丧,并且筹谋登基的事情。

    在朱高炽顺利登基的事情上杨容可以说是大功臣,同样可见他确实有明确的是非观,知道朱高炽、朱瞻基才是最适合当皇帝的。

    我们都知道明代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毕竟明代兴起于江南,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集中在南方,但是朱棣在位的时候决定迁都北京。

    其实明朝建立以后,元朝的政权是依然存在的,只不过是北迁了而已,所以称为“北元”。

    对于明朝来说,北元虽然偏安于蒙古,但是对明朝的威胁是很大的;

    朱元璋在的时候,就多次派兵北征,但毕竟补给线太长,始终没有消除这个隐患。

    朱棣登基以后,为了彻底地解决蒙古各部的威胁,决定迁都北京。

    但是迁都不是儿戏,阻力是非常大,一是明代兴起于江南,二是朝中大臣南方人居多,让这些人背井离乡去北京他们肯定是不愿意的。

    但是杨容非常有政治眼光,很理解朱棣迁都北京的意图,所以联合户部尚书以及礼部尚书等人一起支持朱棣迁都的决定。

    正是因为杨容的极力支持,才让朱棣得以顺利迁都北京;

    毫无疑问,这一次迁都,杨容毫无条件地支持朱棣,让两人之间的距离再一次拉近,成为朱棣名副其实的心腹大臣。

    04

    了解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朱棣成年的儿子就三个,而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就是朱高炽跟朱高煦;朱高炽是嫡子,朱棣亲封的皇太子,按理说毫无疑问是未来的皇帝。

    但是朱高炽因为身体不太好,体型也比较胖,不善于骑射,相对来说,朱棣更加喜欢二儿子朱高煦,能征善武。

    也正因为朱棣对朱高煦的偏爱,才让他有了觊觎皇位的想法。

    在朱棣第五次御驾亲征回来的路上突然去世,杨容为朱高炽能顺利登基称帝立了大功。

    杨容本身就是太子右庶子,朱高炽登基以后直接晋升为太子少傅、谨身殿学士、工部尚书等职位,“食三禄”,可以说是拥立朱高炽登基的股肱之臣。

    就这样杨容从朱棣的股肱之臣成功成为朱高炽的股肱之臣,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是定律,而杨容就成了这个例外。

    不过朱高炽在位仅仅10个月去世,朱瞻基,朱高炽的长子继位。

    朱高炽之所以被称为“明仁宗”,就是因为他确实仁慈。

    即便是知道朱高煦觊觎皇位的心思,但并没有对他怎么样。

    而朱高煦仍然不知感恩,而是想要效法自己的父皇,夺取亲侄子的皇位。

    朱高炽去世得太过仓促,将朱高煦这个隐患留给了自己的儿子。

    果然,朱瞻基登基不久,朱高煦起兵造反;

    杨容力荐朱瞻基御驾亲征,平定内乱。

    不过朱高煦从靖难之役的时候就凸显出了军事才能,朱瞻基对自己的这个叔叔还是了解的,担心即便是自己御驾亲征都不一定能平叛。

    杨容说: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

    确实,杨容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朱瞻基御驾亲征,朱高煦不战而降。

    至此,杨容辅佐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三位帝王,经历了堪比“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

    说到最后

    不过朱瞻基也是英年早逝,在位仅十年去世。

    所以太子朱祁镇还是很年幼的,朝中事务继续由“三杨”负责,他们做的还是很不错的,继续了之前的繁荣。

    但是随着朱祁镇长大成人,杨容也已经力不从心,毕竟已经年迈;

    再加上朱祁镇重新太监王振,让宦官的权益日盛。

    杨容竭尽自己最后的能力布局:极力推荐朱祁镇启用曹鼐、陈循等新人,为大明王朝尽了自己最后的一份力。

    杨容回乡祭祖的路上去世,朱祁镇特地下旨停朝一日,追赠杨荣为太师和左柱国。

    杨容的一生,辅佐四朝天子,得以重用;在中国古代五千年历史中能得此成就的确实屈指可数,而杨容就是其一。

    不过杨容去世10年以后,因为朱祁镇过分的重新宦官,而遭遇“土木堡之变”,明朝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由盛转衰。

    和如常一起最先向朱棣道贺迎接的张丹青,眯起眼睛看着他,心里却知道,这家伙怕是不会死,而且接下来还会辉煌腾达……

    因为拦路的,正是三杨之一!

    “三杨”者,杨士奇、杨荣、杨溥也。这三人两个是朱高炽的亲信,一个是朱高炽拥立功臣。

    杨士奇原本就是朱高炽的老师;杨荣有谋划防边之才,正常跟着朱棣,朱棣驾崩时,正是杨荣和金幼孜等人秘不发丧,偷偷回来报信,让朱高炽提前准备,才顺利即位的;杨溥原来也是朱高炽的属官(太子洗马),因为朱高炽朱高煦兄弟内斗牵连,结果被打入诏狱,杨溥在牢里坚持每天看书,使朱棣深为奇之。

    明朝文官集团成型始于“三杨”,历史上“三杨”历经四朝,死后哀荣备至。

    但同时明朝开始正式走向了全面的战略收缩,形成了闭关自守的格局。朱棣一生“五出漠北,三犁虏庭”,还倾尽国力“七下西洋宣国威”。于此同时明朝的确出现了疲弊之况,深受后世文人儒生诟病。

    明仁宗朱高炽上位后,积极改革,重用“三杨”,改组内阁权力分配,不但提高了他们的品级,还让他们兼任各部尚书,这样一来,使得文官们正式参与大明决策,形成了实质性的文官政府。

    文官集团彻底改变了此前秘书幕僚角色,第一次掌握了实权,并彻底影响了明朝的政治体制和权力格局。

    在“三杨”的积极参与下,明朝废止一切朱棣耗费钱粮的重大工程,停止了北伐和下南洋。开始了“休养生息”。在“三杨”主政期间,百姓得到了休息,农业和工商业生产开始逐步恢复与发展。这段时期被称为“仁宣之治”。

    而到了正统年间,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正统5年,杨荣在回乡的路上去世;正统9年,杨士奇去世;正统11年,杨溥去世。

    而朱祁镇同学没有了一帮老头子教诲,也不再愿意受内阁的左右。他更信任自己的老师王振这个太监。

    同时他爷更愿意学自己祖爷爷朱棣,干一番大事。于是在朱棣死后的20余年,大明的精锐尚在的情况下,正统14年开始了北伐。结果土木堡之变,差点酿成了另一个“靖康之变”。大明50万精锐尽失。明朝一直等到朱厚照的出现,才有勇气开始尚武。但很快朱厚照就被描绘成了一个顽皮的孩子。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