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2月31日星期日天气晴
不知道是有人给肖荣出的主意,还是她自己有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只要她不是上白班,无论是零点班还是下午的四点,隔三差五地就要到我办公室来坐坐。除了看书看报,在我闲暇时就无话不谈了。她的身世啊,家庭环境呀,工作上的情况呀等等,说实话,对小荣这样的客人,尤其是如此频繁的到访,我并没有反感。为啥呢,第一,她不会影响我的工作。如果我正在忙着,她的眼里不揉沙子,就会马上搭手帮助我,比如,我正在写大标语,她会主动地帮我倒墨汁,按住纸不要动;我在房山换黑板报时,她也会站在下边为我搭下手,或者是递递粉笔,或者是擦擦黑板,或者是帮助我念稿子等等,她非常的爱干活,也会干活。每当这时,我就立刻想起我和大宴在一起的日子,想起我们俩顶风冒雪写黑板报的情景。这可能就是见景思情吧;有时候我要更换厂区大门口的橱窗,将里面的老旧照片换下来,将新近发生的会议新闻,厂里学大庆的简况,还有各单位的先进人物等等,临时抓拍的照片装入橱窗里,小荣恰巧赶上了,也会站在那里为我帮忙,对此,我是非常感激的,哪有反感之理呢!
再者说,小荣这孩子是个热心肠。是情商很高乐于帮人的那种,尤其在地震发生时,她强忍自己的伤痛,拼命抢救自己的工友,抢救遇难的同志,为此受到了全厂干部职工的称赞与爱戴,我也毫无例外地倍加赞赏。我觉得小荣真的是个好人,是个难得的有道德有热心的好人,对此,我打心眼里佩服她欣赏她,她经常光顾我的办公室,我感觉很舒服,她是我从事政工以后,第一个被采访的对象,我怎么会有反感呢!
更多的时候,我在忙。或者是写什么东西,或者是阅读什么文件,小荣进来了,也不会打扰我的工作。别看她文化水平不高,别看她是个准村姑,但她的心数可大了,她绝不会干扰我的正常工作,进来后,就会悄悄地坐在那里,或者在书架上翻翻没有看过的书,或者是在报架上拿起一份新来的报纸看看新闻。她本身就是我学习的楷模,是我崇拜的偶像,这样的人经常来本身就是大好事呀,我怎么会有反感呢!
从几次聊天中得知,小荣她小我两岁,今年25了。在农村也算作大姑娘了。她也是穷苦出身。出生在唐山偏远的农村,六七岁时就和姐姐一起下地挑野菜充饥,七八岁就帮助爹妈或姐姐干农活了,她的悟性很高,学习也很好,但因为家中孩子们太多(兄弟四个姐妹四个),妈妈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也很严重,所以,她初中一年级都没上完,就辍学务农了。小荣谈到这里时,她的眼睛就是迷茫的,就会挂上泪花暗淡无光了。可以想象,她对知识是怎样的渴望,对学校是怎样的留恋!但是,她就是这样的命运,她就是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
今天下午,小荣又来了。她这次来并不是空着手进来的,只见她右臂上挎着一只书包,进屋后,就将口袋放到了椅子上,从书包中掏出一件毛衣来,啊!挺漂亮的毛衣,是手工编制的,黑红相间厚墩墩的,小荣两手把毛衣展开说:“来,你试试这毛衣合身不”?
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意思,就问:‘“这是谁的毛衣呀,挺好看的”
。
“这是我前些年穿过的旧毛线,洗一洗打算给我爸织的,结果太肥了,他穿着不太合适,你要不嫌弃就给你穿吧”。
我感觉这太不合适,我怎么平白无故让人家给我织毛衣呢。
“不行,不行,这么贵重的东西,我不能要”。
“你这就见外了,我们不是工友吗,不是战友吗,我这旧毛线能值几个钱呀“?
别看小荣是农村姑娘,一点都不扭扭捏捏,关键时刻可大方了。只见她双手用力一甩,一转身就把毛衣套进了我的脖子上。,就这一个突发的动作,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真的挺合适,穿上毛衣以后,感觉有一股暖流瞬间就涌遍全身,舒服的很呢,我活到27岁了,还没有穿过这样的毛衣呢,我很快脱下来,还给了小荣说:”不行,不行!不太合适“。
”怎么不合适?是穿着不合身,还是给你不合适“?
”都不合适“。
”合适不合适也是你的了,等以后有钱了,给我10块钱就行了,我就卖给你了“。
好吗,”强买强卖”。她说完,把门一甩走了。
我还拿她有什么办法呢?
可以这样说,我们广播站在学大庆的道路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特殊时刻,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每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