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们不仅坚持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坚持中午11点30分半个小时厂内新闻广播,另外,厂里有了重大的活动,或者是限期完成的重点工程什么的,我们的广播站也要及时作出反应,要搬到活动或工程的现场,做及时的报道或现场直播,这样的效果会更好。深受大家的好评与欢迎。
今年十月中旬,天气慢慢地转冷了,地震时跑冒到地沟里的重油开始凝结,此时是比较容易打捞的时刻。在厂区内地沟里流失的重油,当然要由我们本厂自己回收,但跑漏到几公里之外的排水河中了,只依靠我厂自己的力量,似乎就是杯水车薪,力不从心了。于是在天气上冻之前,总场党委决定,周边的工业企业要全力动员,协同作战,共同清理排水河中的重油。这样,既可以把炼油厂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还可以借此机会清理河中的淤泥,为明年的防汛排涝打好基础。
就这样,五个企业的干部职工一起出动,200多人分段包干,各负其责,争取在月底前彻底完成捞油或清淤的任务。
战役很快就打响了。我们的广播站,在不影响中午播音的前提下,也在工地上搭起了临时的广播工作棚,将全部的设备运过去了。当天,就开始了正常播音。
这里,还要介绍一下,我们广播站的“编外工作”人员,她是财务科的会计,叫萧蕾,也是我的铁杆粉丝,我在报刊上发表的每一篇作品,她都要认真的阅读,有些还要精心地剪下来收藏,按她的话说:是“读着你的诗长大的”。不仅这样,她还是我们广播站的替补播音员,如果李姐有急事休假了,或者是外出没及时回来,萧蕾
马上就可以胜任播音。对广播事业如此,对我们的政工事业她同样也很支持。经常帮助我改写稿件,换橱窗,换黑板报,冲洗胶卷扩印照片等等,哪次都是有求必应。这次参加捞油清淤的大会战,萧蕾也是最积极的一个。她又是帮助搭窝棚,又是安装播音设备,还负责到参战单位去采访工程进度,采访典型人物等等,她跑上跑下,活力四射,一个刚刚高中毕业,不足20岁的女孩子,在这样的荒郊野哇,这样的凛冽寒风中受苦,真的是难为她了。
我们在工地广播的形式,还是跟厂区的一样,第一,是工地新闻,第二,是文艺节目,有了新闻线索或新闻人物,就及时广播,从写稿到播出保证在一个小时以内。没有新闻了,就广播各单位的工程进度,如某某单位打捞起重油多少斤了,清理了淤泥多少米了,以此鼓舞大家的干劲,开展比学赶帮超的热潮。最后一档节目,就是文艺节目,播放流行的革命歌曲,八个样板戏的选段等等。
工地上有个这样的广播站,显得特别的热闹,特别的有活力,鼓舞士气的作用不可低估。结果,农场党委计划半个月的工程,最快的单位只用了十一天就宣告“撤队”,最慢的单位也仅仅用了十三天。据有关部门统计,这个工程共捞回重油78吨,清理排河中的淤泥一千八百余立方。
十二月初,按照总场党委的规划,要在芦台火车站外的延伸处,也就是我们厂区的东侧,建设一条长达2000米的卸油专用线。两公里长的铁路基础工程。这无疑也是个大项目,是很难啃的硬骨头。时下,铁路部门的一切手续都审批完备,接下来的就是铺垫路基,需要我们自己来完成的工作了。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上天寒地冻,困难不少。总场党委就号召各机关科室的干部走出来,到我们厂区的院墙外参加铺路基。各位机关干部的积极性很高,无论男女斗志十足,他们推车的推车,装料的装料,工地上红旗飘飘,战场上人声鼎沸,在寒冬腊月好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为了推动专用线的建设早日完工,我们根据洪书记的意见,战地广播站紧密配合,为现场的机关干部鼓劲加油。采访回来后,就在油毡搭盖的棚子中现场写稿,随后马上播报出去。这时的天气已经很冷了,手中的笔都不能攥紧了。写出的字迹可想而知,一定是七扭八歪,龙飞凤舞的了。为此,我们还闹出个不大不小的笑话呢!
我采访总场政治处的干部,大家都推荐副主任老孙不容易,如今他已58岁,接近退休的年龄了,但仍和大家一样挥锨劳动,不甘下风,因此大家都非常感动。要表扬一下孙主任老骥伏枥的精神。我把稿子在第一时间写好,交给萧蕾广播时,只听到工地上“轰”的一声,“炸”开锅了!一二百名机关干部同时骚动起来。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前仰后合,怎么啦?
原来,是萧蕾把孙主任的大名给念错了。总场政治处孙主任当然也是农场的名人了,大家谁不知道。因为我写的字迹比较潦草,萧蕾把孙启“佑”,念成了孙启“佐”了。给人家主任的方向念“倒”了。这不是“方向路线”问题吗!当时,我正在工地上,正好站在孙主任不远的地方,只见孙主任也跟着大家一起笑,继而他说:“这个广播员什么文化,怎么左右都不分了”!